顾春燕,女,1985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微系统事业部微电路总装师。
爱岗敬业,巧手点亮雷达之眼
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金线,将芯片与外部电路连通,这种工艺被称为金线键合。在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就有这样一位女工艺师顾春燕,她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串连起我国最尖端雷达的核心。
一克黄金,拉出10微米直径、661米长的金线,这大概是一根头发丝的8分之1粗细,没有机器可以完成,只有靠人。这种对键合金线的极致要求来自于最尖端的太赫兹雷达,它的极高频率,要求芯片内部器件之间的间隔必须呈几何倍数缩小,同样,用来连接器件的金丝也必须细到极限。而顾春燕,需要把组装的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场焊接不用焊枪,没有火星,高倍显微镜下六万赫兹的震动频率,通过她右手的触碰,将中国最尖端雷达设备的收发组件一点点串起。
2007年,刚到十四所上班的顾春燕,领到了一把编号1的小镊子,和9个同事装起了中国第一部星载相控阵雷达中的上千个组件。十多年过去了,镊子闪亮如新,而大块头组件,变成了指尖的小方格。
这样的距离是以微米来计算。2014年春天,高分三号卫星研制到了关键阶段,每平方厘米的收发组件上,装配密度超过了一万个点,顾春燕创造性地将劈刀打薄并旋转90度安装,将芯片倾斜15度角顺利键合。然而大家在整机测试时发现,雷达讯号比预计的要微弱。
改制芯片起码需要半年,会极大拖延研制进度,只有再次通过键合工序,将已经连好的几千根线条当中的一条割断,连接到另一枚器件上,一旦割错或者割伤别的线条,芯片就会立刻报废。
这是一场雷达的“心脏搭桥手术”,顾春燕把现场15微米的硬质针头,用酸微腐蚀方法变细作为自己的“手术刀”。几分钟后,她站了起来。
2016年8月,搭载着“超级透视眼”的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作为十四所微组装首席技能专家,顾春燕担负起了所有研制性产品的首件全流程作业任务。从我们的航母和驱逐舰上的“海之星”,到新一代战机火控雷达,一枚枚中华神盾捍卫着祖国的国防安全,一双双战鹰之眼在顾春燕的手中被轻轻点亮。
匠心报国,为中国“智造”做出贡献
技艺精湛、技能传承。顾春燕作为十四所微组装高技能专家,是极少数精通微组装全流程工序技能的专家,是国内第一个操作10微米金丝完成太赫兹雷达批量生产的技能人才。同时,将精湛技能进行传承,带出了一大批技能出众的微组装人才,已全部在我国各型雷达的微组装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敢于突破、勇于创新。顾春燕作为十四所微电路工艺师,牢记以工艺技术突破作为新型产品工程实现的重要手段,站在现在谋未来,秉承引领微组装集成行业技术发展的时代使命,提出了50-150微米金凸点制备工艺、±1微米高精度垂直互联工艺等技术方案,突破了极小焊盘低损耗引线键合互联、超细节距芯片多排引线键合互联、多芯片堆叠立体引线键合互联等关键技术,为十四所微系统全流程工艺从无到有、从有向精迈进做出突出贡献,有力保障了型号装备轻量化、小型化的研制需求。
卓越匠心、精益求精。顾春燕作为雷达核心部件收发组件的总装师,承担所有研制性产品的首件全流程作业任务,形成新产品的首件设计性能验证、工艺验证优化等总结,为研制性产品快速实现批产做出重要贡献。
顾春燕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四十所微组装全自动生产线的建设任务,在解决手动向自动化转型升级中的“卡脖子”难点问题上身先士卒、精益求精,充分体现了“大国工匠”的卓越匠心。同时在自动化生产线流水节拍匹配、生产线故障率降低、产品一次直通率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建成了国内首条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微波组件智能制造生产线,质量提升50%,效率提升200%。引领军用微组装行业发展,为中国“智造”做出重要贡献。
顾春燕说:“刚到十四所的时候,就知道是报效祖国的,干的时间越来越长,才知道我们做的这些产品,真的是越来越了不起。我们国家自己的设计师独立设计,我们用我们自己的工艺来组装它。这是我们的自豪感,也是责任感。”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