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能生育,酷爱孩子的她与丈夫在儿童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女孩,起名雍恩淇。可女儿一岁半时,被查出患上了罕见的神经母细胞瘤。五年来,夫妻俩为了孩子竭尽所能,不惜倾家荡产的全力救治。但他们也知道就算倾家荡产,没有社会和好心人的帮助,女儿能活到今天也是万万不可能的。孩子第一次手术费需50万元,志愿者们捐来了20万元;因为孩子是特殊的“熊猫血”,每次手术期间,志愿者们都主动赶到南京献上爱心血,孩子的生命才得以延续至今。眼下,夫妇俩一边努力攒钱维持孩子的后续治疗,一边积极做志愿者回报社会。夫妻俩已经无偿献血50多次,网上组建了神经母瘤群,为全国各地的患者提供帮助,用志愿服务回报社会。
这是2020年三月的一天,她从福音东路公交汽车站下车,扛着孩子、背着双肩包、拖着行李箱,回家来了。这样的情形从孩子一岁半开始,至今已有五个年头,这次回来是孩子的第38次化疗。附近村民们说,别看她瘦小的身体,一个人扛孩子、背拖行李,去上海、到北京、赶沈阳从没有让她累垮。“一切为了孩子,只要孩子有一口气,我就要奔波,我不能垮下。”她如是说。
喜欢孩子,她孩提时就会照顾年幼的弟弟
她,就是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西二村村民刘寿萍,今年40岁。扛在肩上的孩子是她与同龄的丈夫雍太林领养的女儿雍恩淇,今年不到7岁。
她与丈夫是同一个村长大的,虽然生活在浦口偏僻的农村,但两家在当地的家庭条件都还比较优越。她从小就喜欢孩子,自己还是孩子时就学会了照顾比她小几岁的弟弟。父母忙田里的活,弟弟的生活起居都由她来料理。由于喜欢孩子,高中毕业她报考的专业就是幼儿师范。可惜,2001年毕业后,村里由于撤并幼儿园而没有当上幼儿老师。在父母的安排下,她就近在一家民营企业做统计工作。2004年,她与做技术工作的帅小伙雍太林结为夫妻。
似乎是老天跟她开了个玩笑,特别喜欢孩子的她婚后一年没能怀孕。第二年,丈夫开始带着她到南京妇幼医院检查治疗。当时,夫妻俩每月的工资不到两千元,而每个月所需的治疗费用要两千元。近两年时间的治疗,效果不彰,试管婴儿手术也都失败,医生也劝她放弃治疗。尽管治疗中吃尽了苦头,夫妻俩还是相互恩爱。丈夫雍太林多次开导她,“没有孩子只要我俩好好过,生活一样精彩。”“没有孩子,人生就缺乏奋斗的目标,家庭就是缺憾。”她的思想总是不能转弯,以至于发展到饭不香,觉难眠,时常出现神智恍惚。心疼不已的丈夫与她商量,做出领养孩子的决定。
她没有想到领养孩子的道路会如此曲折。
从2011年11月他们试管婴儿失败后,夫妻俩就开始托亲戚、找朋友,期望领养一个孩子。他们还在一些网站上关注弃婴信息,那几年中记不清有多少次从惊喜到失望。
一次,她从一个朋友圈得知北京郊区有一个女性想把自己的二孩女儿让人领养,她与老公在网上查找到联系方式,坐火车赶到指定地点,租一辆车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跟随联系人的面包车,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等候,夫妇俩觉得不对劲,赶紧又上了租来的车跑回了宾馆,宾馆服务员说这里发生过偷人器官的案件,吓得他们第二天就离开了北京。还有一次,听朋友说相邻的安徽和县一个砖瓦厂里有一个外来打工者,私生了一个孩子想让人领养,他们连夜赶到砖瓦厂,结果晚了一步,孩子当天下午被他人抱走了。无奈之时,她上领养孩子的黑网站寻觅机会,往往是费用一汇出,网站和联系人就消失。上当和被骗后,他们觉得私自领养孩子不仅违法,也不靠谱,在好心人的开导下,她与丈夫赶到南京儿童福利院填了领养登记表,可管理人员告诉他们目前登记的已经800多人,而福利院每年能被领养的身体健康的孩子只有两到三个,请他们耐心等待。
又一次无望而归,心情压抑的她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体重瘦到不足百斤。一天晚上,难以入眠的丈夫突然想到了给市长信箱写信请求帮助的想法。丈夫在信中把结婚后她想要一个孩子所受的苦难与遭遇,包括她目前身体的病状都在信中做了详实的反映。没过多久,她接到了一个惊喜的电话。
天赐缘分,7个月大的孩子一见她就笑。
本以为丈夫的求助信石沉大海,可奇迹出现了,信发出两个月后,她接到了南京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的电话,问他们是否还决定领养?她说一直在急切的等待。对方表示,三天内你们可以去市儿童福利院领孩子。下午四点钟接到的电话,她立即通知丈夫马上去社会福利院,冷静的丈夫告诉她现在赶去人家也下班了。这一夜,她兴奋的几乎没有合眼。
2014年4月14号,这个日子是她记得最清楚的,她说这个日子比她买彩票中500万大奖还要兴奋。一大早,他们就乘车来到位于主城的南京市儿童社会福利院。那天她记得福利院有两个孩子要被领养,一个男婴,一个女婴。她与丈夫被工作人员领进孩子房间时,放在前面的女婴看见她,脸上就露出了微笑,她俯下身子想去抱起孩子,这时的女婴咯咯地笑出了声,她与身旁的丈夫几乎异口同声的喊出声:“老天恩赐,我们就领养这个孩子!”
工作人员看夫妻俩主意拿定就向她们介绍了情况,“女婴是2013年9月6号出生的,两个月后被人丢在福利院大门口的,入院前做了身体检查,孩子是健康的,你们先办手续,孩子要在这里洗个澡,睡个午觉后你们再领走。”
“我有孩子了,我有孩子了!”她手舞足蹈激动的就像一个孩子,让丈夫在门前守候着,怕孩子被别人抱去,自己则赶忙跑到服装店,为孩子从里到外一下买了两套衣服。抱着穿上崭新衣服的孩子,喜出望外的夫妻俩第一次奢侈地打车,一家三口快乐地回家。家里的长辈们还准备了酒席,一家人开怀畅饮,为孩子接风洗尘,酒兴中,孩子的爸爸为孩子起名雍恩淇,意思就是感恩好心人的帮助,人生能创造奇迹。但快乐与平静的生活有时是那么的短暂,经常感冒咳嗽的孩子在未满两岁的那一年,医院的诊断几乎让全家人崩溃。
救救孩子,她跪在医生办公室门口不肯起来。
小恩淇回家后没有几天就患上了感冒,不敢怠慢的她和丈夫把孩子带到儿童医院就诊,并顺便给孩子做了一次体检,体检报告反映小恩淇左脑偏小,营养不良,其它正常。尽管她对孩子的照顾格外小心,饮食方面也精心调养,但孩子还是经常感冒。小恩淇不到两岁的那一次夜里感冒发烧得非常严重,喂药后还出现了呕吐,孩子还说肚子痛。第二天是周日,他们还是把孩子带到了市儿童医院,由于孩子肚子疼得厉害,医生建议先做了B超,接着医生要求再做CT,又做CT增强。结果出来了,医生把她丈夫叫进办公室“孩子患得是神经母细胞瘤,是癌症中很少见的也很难治愈的那种。”
走出医生办公室,孩子爸爸没有说话,从妻子手中抱过孩子,紧紧抱着,不等她问话就往灯光暗的地方跑,她追赶过去,从昏暗的灯光下看到丈夫脸上挂满了泪珠。她几乎瘫倒在地,“命运为什么这样折磨我?”那一夜,她抱着苦命的孩子哭了醒,醒了哭,理解她的丈夫知道,孩子没了,她也活不成。
第二天夫妻俩再次来到医生办公室询问有没有一线希望给孩子治疗。医生告诉她们,目前神经母细胞瘤治愈率非常低,两岁大的孩子概率更小,建议放弃治疗,不然会造成人财两空的局面。“苦命的娃生下来被抛弃,不能在我的手里这么短命啊!”她一头跪倒在医生面前苦求,在医生办公室门口从下午一直跪到晚上,家人都拉不走。院领导得知后一边安抚她,一边召集专家会诊,为小恩淇拟定了治疗方案。
孩子懂事,手术化疗再痛苦都不在她面前掉眼泪。
小恩淇的神经母细胞瘤长在右腹部,连着三根主动脉,由于肿瘤比较大,必须化疗减小后才能手术。孩子腹部疼痛,她整日整夜的用手按摩帮孩子减轻痛苦,可是只化疗了一个疗程,小恩淇就发起了高烧,不能再进行二次化疗,在医院治疗了7天,高烧仍然不退,医生叫他们做好放弃准备。那天,她和丈夫24小时轮流用凉毛巾给孩子物理降温。他们的坚守,出现了奇迹,小恩淇终于退了烧。
又做了三次化疗后,小恩淇的肿瘤缩小了并达到了手术要求。从没有希望到看到了希望,夫妻俩刚露出一丝欣慰,医生手术前的谈话像冬天里泼到头上的一瓢冰水:“孩子的肿瘤与三根主动脉联结得太紧,手术只能拿掉70%的瘤,而且还要拿掉一个肾,”“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少一个器官呢?”她与丈夫在网上搜寻能保肾手术的医院。他们去上海,头天晚上就排队挂专家号,外科专家看CT片子后说手术没有把握保肾。他们又去北京儿童研究所,找到了专家李龙医生能够保肾做切除手术。筹备好了手术费用后,2016年6月她带着两岁半小恩淇在北京成功地做完手术。
从北京手术后到今年的3月,不到4年的时间里,小恩淇身体的并发症和肿瘤的复发没有停止过,手术和化疗也从未间断。为了孩子有好的治疗,她都扛着孩子,上海、北京、沈阳,四处奔波寻求专科医院知名专家,只要有一线希望,夫妇俩就做百倍的努力。欣慰的是小恩淇特别懂事,化疗后,病房里的大人都要家人哄着吃东西,而小恩淇从不需要哄,妈妈买来的就吃,尽管吃了又吐出来。看到妈妈难过的样子,小恩淇安慰妈妈:“一会再吃就不吐了。”手术时,病房里其他患者手术后都要疼痛的哼一夜,而小恩淇告诉爸爸:”我不能哼哼不能哭,不然妈妈会哭的。”
能活下来,她说不仅是她不放弃,还有很多好心人的帮助。
医生开始给小恩淇下的结论是只能活半年时间,而现在已经过了四年。这四年中,有她与丈夫的不放弃,有孩子的坚强,更有社会上很多好心人的相助。
由于癌细胞的转移和身体并发症的出现,小恩淇随时要手术和化疗。而小恩淇的血型又是稀有的“熊猫血”,每次手术前都要寻找“熊猫血”的志愿者,但她从没有担心过,只要她们在献血网站一发消息,这些志愿者们都能主动联系,及时赶到医院免费献血。他们有南京江宁的,以及苏州的、杭州的,有的还主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不时之需。无论在南京,还是在外地,孩子只要手术用血,一个电话他们都自费乘车赶到医院为小恩淇献血。小恩淇稀有的血型从未稀缺过。
可能是孩子的命运让人们同情?也可能是养父母不放弃养女生命的执着令人感动?在为孩子治病的过程中,她走到哪里都有贵人相助,好心人相帮。小恩淇每次手术或化疗费用多到几十万,少到一两万,可以说靠她与丈夫的收入就是倾家荡产也没有办法承受。可每次治疗费用不够时,《轻松筹》、《爱心筹》等志愿者网站的志愿者们都能捐款解难。第一次在北京做切除手术需要50万元的治疗费,爱德基金会一次就捐来了20万元。在北京住院期间,她倾家荡产为被遗弃的养女治病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到医院看望他们,给他们捐款捐物和精神安慰的好心人接踵而至。一位84岁的甘肃老人看到报道后写来了慰问信,说他与小恩淇的血型一样,虽然不能献血了,但他表示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帮助,并寄来了2万元。她与丈夫所在的企业是个民营企业,为了带孩子看病一年难得上几个月的班,但企业没有让她辞职,没有将她除名,她随时请假随时批准。每当家中经济出现困难时,企业都能提供帮助,同事们还多次为小恩淇捐款。她所在的街道和村委会的领导干部们也经常来家里询问情况,每到过年过节都会送来慰问金。
她与丈夫都是南京郊区的普通农民,家中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与大医院和名专家有人情关系,而给孩子看病的都是国内知名专家,这些专家待他们都非常亲和。给小恩淇第一次做手术的北京儿童研究所李龙教授是儿童普外科的一把刀,她慕名在网站上联系上李龙教授,李教授了解到小恩淇的病情后,为他们安排床位,亲手为恩淇手术,现在李教授已经是他们的好朋友。小恩淇的病情咨询复诊随时联系随时服务,不需要他们排队挂号,也不收专家诊疗费。还有沈阳军区总院神经科的张景华教授在小恩淇住院期间,这位84岁的老专家不仅为孩子治病,还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从家里带营养餐给小恩淇吃,并成为小恩淇的监护医生,经常电话询问孩子的病情,线上为孩子治疗。北京同仁堂医院的,上海新华医院的,这些专家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架子,都能给他们留下联系方式,随时为孩子线上治病。“孩子是苦命的,家庭碰上厄运了,可幸运的是,我们的难处始终都有好心人的帮助。” 她常常被感动着。
为了这个有爱的社会,为了回报这些好心人的帮助,她与丈夫决定也要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
回报社会,她和丈夫都是献血志愿者,还要捐献眼角膜。
“女儿奇迹般的活到今天,我与丈夫付出小爱,可社会付出了大爱。这个大爱激发出我们的小爱,人人为我,我也要为人人。”她说这不是大话,是心里话。在她家的抽屉里摆放着一堆无偿献血证,有南京的,有北京、沈阳等外省市发的。从孩子看病的第二年起她与丈夫就成为了两个无偿献血志愿者。她已经献血和血小板达30多次,丈夫捐献了20多次。她与丈夫不论走到哪个城市都不忘去采血点献血。在网上看到哪里血库吃紧,他们第二天就去捐献。妻子已经得到了家人的同意,承诺逝世后将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在内的一切有用器官,回报这大爱的人间。
他们还在网络上注册了一个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家属群,起名叫做“神母连战群”,她与丈夫是群主,目的是让患同样病的患者与家属们能够互通情况,交流治病、养病的方法和经验。目前这个群有全国各地的群友200多人,有患者、患者家属,还有部分大医院的专家和医生。一些患者刚得病时一度精神崩溃,她与丈夫轮流开导,讲述女儿与病魔抗争的故事;聆听患者病情现状,用他们的经历和经验提供相对应的治疗医院和专家,尽可能的让他们尽快得到治疗,少走弯路。
前年,江苏宿迁一个8岁男儿患上“神母病”,孩子的父母都是50出头的年纪,夫妻俩没有钱,而且不识字只能让孩子在家等死。他们的邻居帮他们上了这个朋友圈,她和丈夫看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与孩子的父母通话,希望他们到南京来治疗,为了让孩子早日住院,他们第二天就去医院为孩子排队挂号。还主动开车去南京南站接送他们,还为他们联系捐款的网站,患者最终得到了治疗。像这样帮助他人的事,这几年做了多少件她说没有计算过。
采访的那天正赶上中午饭时间,她做了女儿喜欢吃的小肉包和烧卖,懂事的女儿没有想着自己吃,而是先把包子递到妈妈、爸爸嘴上。
小恩淇的爸爸私下告诉我们,小恩淇的病情不容乐观,估计时间不多了,但是他们不放弃的决心没有改变,不管孩子未来如何,他与妻子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做志愿服务的信念不会改变。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云好人》网站看到的,谢谢!请记住永久网址:http://www.yunhaoren.com